029-86790888
新闻资讯

“玉”见长垣|蔡云川【荐读】

发布时间:2022/10/1 浏览量:3581

长垣是一片古老、神奇,充满勃勃生机的土地。

走进长垣历史的深处,依稀能够听见夏代关龙逄在庙堂之上的铮铮谏言,还有桂陵古战场上战马的嘶鸣。逝者如斯,孔子站在这片土地上发出的喟叹“君子哉蘧[qú]伯玉”是历史的绝响,这绝响久久地在历史的长河里回荡。

走进长垣历史的深处,你会发现长垣如一块长满茵茵苔藓的碧玉,无论何时,只要你轻轻地拂去她身上的征尘就会发现她冰清玉洁般的品性。在长垣市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里,君子蘧伯玉就是这块熠熠生辉,也永不褪色的碧玉!

走进长垣,从“玉”、从蘧伯玉的君子风范中“玉”见长垣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玉”见长垣人的精神长相。

蘧与蒲

长垣,远古曰蘧国,春秋曰蒲邑,战国曰首垣邑,秦汉始称长垣。

远古,济水、濮水流经于此。这里曾经是一片河渠遍布、富饶美丽的水乡,河岸、泽边生长着郁郁葱葱数不清的蒲草、蘧荷。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蘧国”比“蒲邑”的历史更为久远。从文献典籍中抽丝剥茧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蒲”就是水草菖蒲,蒲于水中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本草纲目·菖蒲》曰:“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先民崇拜菖蒲为神草,赞曰“耐苦寒,安淡泊”。菖蒲是中国文人的最爱,先民赋予菖蒲以人格,把农历四月十四定为菖蒲的生日。先民爱蒲,就以蒲为地名。

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比蒲邑更古老的是古蘧国,蘧国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

“蘧”,古同蕖,芙蕖,荷花。《说文解字》:“莲,扶渠之实也。”蘧、荷、莲实为一物也,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这赞美荷之品性高洁的句子人人耳熟能详。蘧是人品高洁的象征。

蘧是一个古老的原始部族,这也是中国的姓氏的源头,原始部落依据其生存环境创造出文字,以此作为族徽或图腾,之后演变为姓氏。蘧姓就是远古时期,从高洁的蘧草演变成蘧国、蘧氏。

远古,三皇五帝时期,几蘧氏(几蘧帝)就在这里思考“无为而治”,为君王,也为苍生。战国时期亢仓子在《亢仓子》,庄子在《庄子》的文字里都表达了对几蘧氏的顶礼膜拜。

宋代研究远古历史的典籍《路史·前纪五·几蘧氏》载:“几蘧氏之在天下也。不治而不乱......天下莫难于无事,莫险于有为......故善摄生者,无已急之功;而善治世者,无致平之效。彼几蘧氏之治,盖以无事治者也。是以后世罕俪焉。”

民国时期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评价:蘧伯玉开道家之先声也!蘧伯玉长于老子,蘧伯玉的“无为”思想早于老子,这是史实。其实,在春秋以前,蘧伯玉的远祖几蘧氏就已开道家之先声。

几蘧氏不仅留下他的思想,也留下了他的古蘧国。《路史·古国纪·蘧》载:“蘧,伯玉先国,伯玉之家。”远古的蘧国,是蘧伯玉先祖居住的国家,这个地方在长垣,是蘧伯玉的家乡。蘧伯玉遗传了先祖的基因,也承袭了他的思想。

蘧在长垣历史上比“蒲”更为悠久。蘧、蒲是先民喜爱的品性高洁的水草。蘧与蒲就是长垣的前世,也是今生。

伯与玉

中国文字之妙,妙在字面背后蕴含的深情。

中国人的名号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

我们不妨把“蘧瑗,字伯玉”逐字加以解读。

“蘧”,芙蕖,品格高洁的荷花。古蘧国在长垣,蘧姓源于古蘧国。蘧伯玉之父蘧无咎,谥庄子,卫国贤大夫。《易经》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观我生,君子无咎”,“观其生,君子无咎”。《易经》之“无咎”就是没有灾祸。无咎者,善补过者也,“无咎”就是君子的化身。蘧伯玉出身仕宦之家,是世袭的贵族,也承袭了先人的优秀品格。

“瑗”,玉也。《说文解字》:“瑗,大孔璧也。人君上除陛以相引。从玉,爰声。”《荀子·聘人》:“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瑗是古代士大夫佩戴的玉璧。

“伯[bó] ”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人首”,引申指第一或领导一方的长官、伯爵。在兄弟排行“伯、仲、叔、季”中居长。《说文解字》:“伯,长也。从人白声。”《周礼·春官》:“大宗伯之职,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九命作伯。”这其中的“伯”字引申为魁首及对道德学问足为表率者的尊称。我们在历史典籍中没有发现蘧伯玉是长子的记载。那么,仅对人名字面作出的合理解读,“伯”字之意应为“领导一方的长官”或“对道德学问足为表率者的尊称”。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采取等级制,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与世袭的分封制互为表里。《陈留风俗传》曰:“长垣有蘧伯乡,一名新乡,有蘧亭。”这里的“伯”是伯爵之意。综观蘧氏家族的文化传承,以及蘧伯玉的品格,“伯”之意应是“对道德学问足为表率者的尊称”,这符合蘧氏家族的文化传统以及起名时祖辈人对后辈人所寄托的希望。如此,“伯”与“玉”二字合之为一用于人名方为和谐。

“玉”是温润有光泽的美石,古人认为,玉为石中之王。玉字原与帝王之“王”相同,这两个字互用说明只有帝王才能品德玉,才能使用玉字起名。后人为使二者区分,才在“王”字右侧加一点曰“玉”。玉不仅是凝聚了千万年日月山川精华的美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宁为玉碎”是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是团结友爱风尚。《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可见,“玉”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节气与品德内涵,是高尚品德的象征。古语云:“玉入其国则为国之重器,玉入其家则为传世之宝。”

“玉”在周代之前是祭天的礼器,在秦汉是传国玉玺,传入民间是在隋唐之后。所以,春秋时代能以“玉”为名者,一定是贵族,一定是有着高尚品德的贤人。古人说:“玉必有意,意必吉祥。”那么,蘧伯玉之“玉”也一定是蕴含、寄托了高尚的人文精神。

中国人的名字不是简单的文字叠加,文字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与丰富的内涵。古代贵族的名、字、号非常讲究,要遵循五个原则。《左传·桓公六年》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所谓信,即以出生时与生俱来的特殊标记为名;所谓义,是根据出生时的祥瑞现象来命名;所谓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所谓类,是可以取与其父相类似的名字。名与字之间的关联是“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比如,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的意思。

依“瑗、伯、玉”字解,以及古人起名所要遵循的规则,“蘧瑗,字伯玉”的含义就迎刃而解。

从义来说,瑗是玉,祥瑞之物。

从像来说,君子喻为玉。

从假托来说,寄托了玉一般高贵的品格。

从类来说,与其父“蘧无咎”相关联。

蘧瑗,字伯玉,名与字完全符合这五项原则。蘧伯玉,“瑗”是玉,“伯”是尊贵,品德高尚。“玉”是祥瑞,是寄托,且与其父“无咎”类似。蘧伯玉表达之意是:像美玉一样高贵的君子品德。

蘧伯玉没有辜负祖辈对他的寄希,以德行名世,被后人尊为“德圣”,中华君子第一人。


蘧伯玉与长垣

长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长垣与蘧国、蘧氏、蘧伯玉有着解不开的缘分。春秋时期,蘧伯玉是孔子、季札等圣贤极为推崇的君子。蘧伯玉之君子人格久已内化为长垣人的文化情怀。

《论语》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淮南子·卷九主术训》:蘧伯玉为相。子贡往观之,曰:“何以治国?”曰:“以弗治治之。”简子欲伐卫,使史黯往觌焉。还报曰:“蘧伯玉为相,未可以加兵。”

《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季札)去郑,适卫。说蘧瑗等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曾经声名赫赫的诸侯国纷纷被灭国,文弱的卫国却奇迹般地躲过无数次灾难,立国达838年,秦二世时才灭亡,是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何也?吴季札的话是最好的注解。

翻开长垣史籍,一个让人惊叹的现象是:无论史家、诗家言必蘧伯玉,蘧伯玉是绕不开、无人超越的一座文化高峰。历代长垣县志从卷首、大事记、地理志(名胜、古迹、冢墓)、行政志、教育志、人物志、艺文志(碑记、序、传、碑、祭文、赞、诗、铭)、金石等志文中的首篇或文章之要旨无不是蘧伯玉。长垣县志从头到尾重要篇章之内容非蘧公即君子。

长垣县志最早的版本为明代正德年版本。知县胡缵定序言曰:“长垣春秋为蒲,为匡城,以名宦则有季路,孔子入其境,以三善称之;以人物则有蘧瑗,孔子适卫,尝主其家。斯二子者,足冠斯志矣!”

清代嘉庆年间修订的《长垣县志》是历代最高水准的版本。长垣知县李于垣序曰:“志者识也,所以备观省、昭劝戒,明是非,辨得失,非一家一时之私籍,亦非一家一人之私见也......念三善而溯贤人,过蘧乡而思君子,当大书特书,以仰副太平之盛,治是宰斯土之幸也,亦吾民之幸也。是志之所系岂浅鲜哉?”

学堂冈是孔子讲学处,是长垣最为重要的文化古迹之一。然而,在历代营造学堂冈时亦言比蘧伯玉。研究长垣历史的一篇重要文献,明代胡缵宗撰写的《重修学堂冈孔庙记》曰:“孔子之道合七十子,历万世无间矣。然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而卫有其教矣!”

明代正统年间翰林编修刘矩撰刻的《蘧伯玉祠堂记》曰:“伯玉之行实,岂特著于一乡,而其祠祀亦岂可少乎?......历千余岁之久,事之兴坏废革者不可胜数,独其遗迹不绝,何其盛也?岂独邑之人崇尚之不衰?盖亦由其行之有以动后世,而人爱之自不能已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长垣乡贤祠与曲阜孔庙一样西厢供奉的首位先贤是蘧伯玉。《长垣县志·风土志·典祀》曰:“先贤蘧瑗,字伯玉,卫大夫。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明嘉靖九年改祀于乡,清雍正复祀。”

民国《长垣县志·人物志》开篇语曰:“长垣,古卫地,乃蘧伯玉之故乡。卫多君子,人物挺生,其由来已久。”

长垣最早的书院是以蘧公命名的寡过书院,科举考试场所曰蘧公祠试院,清光绪年间改为长垣第一所高等小学堂及县立第一完全小学。这一时期,长垣县教育质量最高的学校是设在蘧公故里伯玉村的县立第三完小。蘧伯玉在长垣教育史上的影响从中可窥一斑,这是千百年来长垣的文脉所系。

当代,人们更加注重君子文化的发掘与弘扬。2018年2月,在王文举、信红星先生的倡导下,在伯玉村口竖立了约5米高的“君子之乡”碑刻。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题字,蔡云川撰写碑文《君子之乡记》,冯杰书丹。这是长垣人对君子文化的又一次高扬。

2018年10月,长垣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办中国长垣君子文化高层论坛。余秋雨等6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盛况空前,发布了长垣君子之乡共同宣言,君子之乡美誉远扬。

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

“玉”见长垣,走进长垣。从蘧伯玉的德行可以读懂长垣悠久灿烂的历史;从蘧伯玉的君子人格魅力可以读懂长垣人高尚、丰富的精神世界。

君子文化孕育了灿烂厚重的长垣文化,君子精神是维系天南地北长垣人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蘧伯玉是解读“长垣现象”的精神密码,君子文化是长垣独一无二的文化,也是长垣人代表性的精神符号,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长垣人的文化记忆、道德追求。

“玉”见长垣,“玉”见长垣文化的前世,“玉”见长垣发展的美好未来。(2021年8月21日)

版权:蘧伯玉后裔宗亲会 电话:029-86790888备案许可证:陕ICP备17014801号-2技术支持:西安凤巢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