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蘧璩琚氏宗亲会官网
029-86790888
新闻资讯

漫漫西乡路

发布时间:2022/10/21 浏览量:5420

    桐城一直有“七省通衢”、“两江剧邑”之称,更以文风昌盛,响彻大江南北,故有“天下文章皆出桐城”之说,邑内工商士农莫不以读书为荣,此风之炽烈时至今日。

出城之西成门皆桐之西乡所在,“七省通衢”之西大路就是这条路。西成门—硿口铺—石井铺—挂车河—撩风铺—牛栏铺—陶冲驿—三安铺—潜山县沙河,西南大道为南方诸省的驿道,亦为桐城至潜山县重要通道。所谓七省:直(北京)、豫(河南)、鲁(山东)、皖(安徽)、鄂(湖北)、赣(江西)、粤(广东)。县志《防御篇一》“明清两朝,建都北平,各省出京要差,若举考、学政、督抚、三司及钦差,查案必由之路”。足以可见,这条古道曾经是何等繁华。

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往来客商不绝,酒肆、旅馆林立。九月的秋天,我走进这尘封的历史里,家乡的驿道,是狭长的追忆。走在连绵不绝的大别山余脉下,是永远的惆怅,是繁华落尽的不舍。我的耳畔响起了扬鬓烈马的嘶鸣,身后是疾如雷点的马蹄声,一个驿卒,一匹骏马,身负着家国天下与黎民苍生。站在烟墩故地,浮现的是忙而不乱的士卒,正点燃着烽火,以传递军情紧迫,传达出的是家国存亡。

    《清一统志.安庆府》“陶冲驿在桐城县西南四十里,地名三安坂,道出潜山县,陶冲与挂车河皆七省通衢”。《道光桐城县志》载:吕亭、陶冲二驿。康熙十五年,共设额马一百三十匹,草夫一百三十名,差夫六十名。康熙二十年内,加马四十八匹,草夫四十八名,差夫十六名。共马一百七十人匹,草夫一百七十八名,差夫一百二十名。共耗银七千一百八十三两五钱。

    宋黄庭坚曾来桐城拜访故友,辞官归隐龙眠山的画家李公麟,走的就是这条驿道,感慨于桐城绝佳的风水,写下七绝《龙眠山》“诸山何处是龙眠,昔日龙眠今不眠。闻道已随云物去,不应只雨一方田”

从西城门出,沿途风光无限,夕阳西照,倦鸟归林。栲栳巨峰在晚霞的余晖里,更显雄岸挺拔。在静如流水的日子里,搜寻着往日的荣光。明尚书叶灿之墓落寂的静卧城边,题碑人还是蓟辽总督。大司农朱邑本是桐乡一小吏,因惜民之艰,怀有悲悯之心,深为桐地民众敬重,朱公也深深的热爱着这方土地,亦埋骨在道北,千百年来享受着民众的供奉。

石井铺(高黄)邱风庵,有我十二世祖增演公墓,题碑人闽浙总督汪志伊,他是安葬他母亲周氏,费尽心力才择此佳处的,增演公母亲周老孺人,我十一世祖母,在增演公才六个月时就守节抚孤。上面是陈洲刘坤厚墓,刘公安徽武备学堂毕业,陆军上校陕西混成旅第二营营长,夫人宰相张英之后,五品衔候选县丞张鸣谦女,夫死后,殉节,进士方铸题碑。邱风庵下,有状元帝师翁同龢题的胡氏侯太一品夫人墓。附近处船形湾有桐城派作家刘开墓,为直隶布政使光聪谐题碑。

    继续西行,在挂车河虎山嘴有大学士张廷玉夫人吴氏的“报晖山庄”墓,吴氏以子贵,诰封一品夫人,乡民皆称“宰相坟”。其二子张若霭张若澄夫妇及其众多子孙均葬报晖山庄及附近的虎山嘴,可惜皆在那场运动中被毁,否则挂车河又多一道人文风景。史载这里曾有云际寺,听闻关寺门,僧人需骑毛驴,足见寺庙之大,现也就遗存原址了。挂车河长冲还有一品大员汪志伊题的徐氏墓,碑刻上的“福建将军”足显汪氏宦途的荣耀,满清汉人有此职位者鲜见。

在驿道的撩风铺保(童铺),最为显赫的莫过于清河南学政吴子云祖母墓。得知此墓,皆因我老婆祖母就葬于吴子云祖母方淑人墓下。听说有年腊月二十四,桐俗小年祭祖,下大雪,唯此处无雪,并看到一只梅花鹿安卧。这里是老婆祖母麻溪吴氏娘家祖坟地,因娘家给予资助太多,老太太心存感激,故生前嘱咐儿孙百年后归葬娘家山,并与娘家侄子说过,后与兄嫂安葬于鹿穴地。我身临其境,确实是气势磅礴,左右扶手如一把太师椅。吴子云祖母方淑人墓碑题字人,是苏州会状两元彭定求,彭定求会试时是吴子云门生,碑立于康熙乙丑年。彭定求会状两元,其孙子也是会状两元,中国科考史上只此一家,因此彭氏在苏州称之为“葑门第一家”,在苏州这个状元频出的地方,享此殊荣可见实力超凡,《唐诗三百首》就是彭定求奉诏带领一众状元榜眼及翰林学士完成的。墓主高甸吴氏,亦是邑中名族,辛亥先烈吴樾也是方淑人之后裔。

方淑人后裔吴光祖曾写有《童家铺十世妣方太君》:出城西望童家铺,古墓丰碑旷代宗。竹荫斜通寒涧碧,崖风微动墓烟浓。雁飞南浦传佳讯,鞍卸西谭谂孝惊。道左有亭堪憩息,白头遥指五颗松。古时驿道,十里一铺,五里一亭,诗中的亭与五棵松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消失在尘埃里了。童铺老街因交通不便以及六十年代的一场大水,已经遗弃在桐西了,只有戴长春饭店还能依稀有昔日繁华的旧踪。

西大路边上的周湾,我曾涉足其上,上面古墓垒垒,年初曾发现有大学士张廷玉题的吴氏墓,至今还未见后人祭拜。碑内容“赐进士出身,朝议大夫,内廷供奉,日讲官起居住,翰林院侍讲学士,加一级年家眷侍生,张廷玉”,这是题碑人。墓主“皇清待赠吴母郑老孺人”时间“康熙伍拾肆年,岁次乙未仲秋月”立碑人“男:隆遇、芳遇”。离这不远还有直隶布政使光聪谐题的“何母许老太君墓”,这座墓后人已经找到了,并准备修缮,冥冥中做了件善事,也为老孺人后代喝采

     多年前就有夙愿,希望在自己手上,能踏足所有祖先栖身地。先祖都是安息于驿道之边,除了七八世葬于香铺外。这个九月堪称史上最为冷暖交替的典范,让人无可奈何。国庆第四天,天气适宜,沿着七省通衢古道,我从撩风铺(童铺)、牛栏铺、陶冲驿、三安铺一路西行。秋天的驿道边,五彩斑斓,稻菽低垂,瓜果飘香,不远处的大山,蜿蜒起伏与蓝天白云呼应,如不是汽车穿梭,宛如已进入明清时代。从谱上了解,我六世祖祖荣公安葬于王屋寺段家河乌石塥段宅边。因微信与叶信高老先生聊过,叶先生说地名与位置均还在,有此信息,我深信我能找到。到江岭路口,老婆把车子开走,沿着水泥路,乡村美丽如画,王屋一带风景是避世耕读的佳处,与徽州的村落几乎一致。段家河的水在如此干旱时,依然水流潺潺,我看到村民把水能引入菜地,直接舀水浇菜,让我恍惚,我老宅在畈区时,母亲就是这样浇的,如此深山,竟然水路如此便捷,足见此处确实是宜住之地。

    进入王屋寺,上香拜佛,问僧人,他对本地人文历史不甚了解,是一个外地的僧人。沿着寺庙往上走,山边散落着几户人家,与名寺相伴,也是几世修得福报。与一位老奶奶交谈,老人十分健谈,并指明了具体位置。原路返回,在寺边看到标识才知道这个村庄叫方庄。绕过王屋寺,往上行约一里多路处,豁然见一水坝,这就是西乡人称的塥。并在水深处见一石,这就是乌龟石,因水太深,只能见到龟背,如此大旱之年,深山林密处,竟然见到水源丰沛,让我深感,六世祖真是慧眼如炬,谱上记载“乌石塥东首山厂”这个位置我看了,山太大了,这个季节还是林深茂密时,不宜寻找,只能等草枯之时再碰碰运气吧!站在这里,恍如隔世,几百年了,祖先希冀好的风水能兴旺后代,想想自己人生已飘零大半,仍一事无成,毫无建树,不觉有泪涌的感觉。

     我的一世祖为元朝将军,二世祖夫妇早逝,三世菶公幼孤,舅舅方公抚育成人,为报恩后代遂改方氏。四世兄弟三人,分为上中下三股,我是中股伯琪公次子万公之后,万公卒后安葬于一世祖一块,墓向一致,全家族唯一的。六世上股没有葬址,中股千公长子广峸没有葬址,次子规葬撩风铺车阳河,这个地方还叫车阳河,后来亿公后人还有住这里。中股亿公独子科公葬一世祖祖坟山排龙岭。下股

      伯(王十善)六世有杰公葬太平桥保,现在范岗范围。他的姑姑嫁白杨杨氏,二十五岁守节,她的婆母及两个媳妇均守节。事迹为明宪宗大赞,并下令直接免于一级级申报,直接批了。事载明实录、明史、江南通志、安徽通志、桐城县志,在西大街有四节里坊,其子陶亮中景泰乡试举人,亦有“登科”坊立于廪坊,陶氏的荣光,亦是我族的骄傲。

祖荣公弟弟祖符公葬挂车山方家墩,我一直存疑,宗法制时代,我六世祖可能是宗子。此后我十二祖长兄士华公后人一直住挂车河对岸的排龙岭,此处正是一三四五世的墓园,士华公之后究竟何时迁去的,已经无法考证了,我猜测是去守墓的。后我的十三世祖芝田公为家族尊长,整个家族他是唯一的尊长,并创建了家祠,祠堂契约上的立议单也是一位叫段慎思的段氏,不知道与段河六世祖墓边的段宅有无联系,祠堂承包商也是他的亲家宋占鳌,芝田公并主修了三修谱。纵览家谱,六世七人,唯祖荣公墓风水最佳,所有的荣耀已随往事如烟了,徒留故地让人遐思翩翩,前尘旧梦,往事今生已走进家史,淹于红尘了。

知晓六世祖墓地后,心愿已了,故而心性大开,有游览王屋寺周边胜景之念。王屋寺历史悠久,有“先有王屋寺,后有大唐朝”之说,《桐城续修县志》“北齐安禅师度化雉鸡女”,安禅师文宣时居王居寺,王屋山雉鸡塔仍存于世。另有“稠禅师伏虎”逸事,稠禅师是少林第一代武僧,曾主持少林寺,这是《高僧传》里所载。明代学者,明善先生有《王屋寺》。


   

     从这看王屋寺在北齐就有了,鼎盛时有僧人四五百人。我从方庄上,沿途不少古墓,尤以高僧大德为主。发现有“临济正宗、三峰第四世崇福中印”禅师墓,立于康熙时,有“万缘庵僧碧浪捐资造普同……”佛塔。从县志得知,清朝桐城至少有两座万缘庵,一在离王屋寺不远的范岗万元村,一在大关旗岭。西乡通胡卫斌先生对王屋一带人文历史研究多年,卓有成果,他发给了我许多很有价值的图片。名宦江皋墓也在这附近,大学士张廷玉题碑。状元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徐郙给桂林方方麟轩一品夫人题碑墓等等,让人惊叹西乡王屋寺周边的人文之盛。

     王屋寺的寺产在清末民初时,为西乡教育事业出力巨大,进士郑辅东就是王屋一带人,致仕后回乡,有感西乡教育的乏力,利用王屋寺的产业,办了三育小学,后升为三育中学,就是现在桐城二中的前身。回程途中,在路边,看到了“石宅”,因有多人写过,故而已知晓这是三育中学校长石纶阁先生的故居,石先生为三育的教学发展,殚精竭虑,奋献了一生。民国时挂车河很多人毕业于三育中学,族中晦生兄,出身富裕家庭,一九四四年华业于三育中学仅十四岁,响应“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动员,此后投笔从戎参加了远征军,从缅甸归国时已经是中尉参谋。辽沈内战时投诚解放军,可惜还是没能逃脱那场政治运动,二十几岁含恨离世,本该少年俊彦大有作为之时。

    漫行在西乡古驿道上,每寸土地都是历史,每个人物鲜活如同在面前,阅尽人间繁华沧桑,不变的是心如止水,为曾经为过往留住记忆,这个秋天我来过三安铺。


版权:蘧伯玉后裔宗亲会 电话:029-86790888备案许可证:陕ICP备17014801号-2技术支持:西安凤巢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