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86790888
新闻资讯

《伯玉演变史》

发布时间:2022/11/8 浏览量:4984

伯玉去春秋先贤蘧伯玉的名字,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符号。伯玉村是长垣市境内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远古时期,这片沃土邱岗连绵,河渠纵横,文化灿烂。是神秘的古蘧国之国都,也是春秋时期诸侯会盟之地。悠悠千载,沧海桑田,伯玉村的地貌、地名经历了数不清的名称变迁。然而,其流变脉络清晰,文化遗韵袅袅。

春秋末年左丘明著的《左传》载:郑罕达败宋师于老丘。齐侯、卫次蘧挐,谋救宋也。当代台湾著名学者冯作民译注《白话左传》注为:“蘧挐,在河北省长垣县北。”蘧挐就是蘧伯玉岗,现在的伯玉村,这里是诸侯会盟之地。

汉代史学家、文学家班昭《东征赋》:“到长垣之境界兮,察农野之居民。睹蒲城之邱墟兮,生荆棘之榛榛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尚其丘坟。

北魏郦道元《水经·济水注》:长垣县有蘧伯玉岗。

《路史》是宋代著名学者罗泌编著的考证远古历史的史书。《路史·古国纪·蘧》载:“蘧伯玉,先国。《陈留风俗传》云:长垣有蘧伯乡,一曰新乡,伯玉之家。”

北宋乐史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蘧伯玉祠在长垣县东七里,祠在墓侧。

宋代潘自牧著记纂渊海》载“周蘧伯玉,长垣人。为卫贤大夫,孔子常主其家。”

明代?

清代《大清一统志·卷三五 :蘧伯乡在大名府长垣县东。

清代官修《畿辅通志》是研究河北省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畿辅通志》载:长垣县东有蘧公里、蘧公村。

1931 年,民国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蘧伯乡]:在河北长垣县东。《水经注》陈留风俗传曰:“长垣有蘧伯乡,一名新乡,有蘧亭。曹大家《东征赋》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尚其丘坟。县东南有伯玉村。”

1994年商务印书馆编写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省》载:“[伯玉村]在长垣县城关镇东南4公里,新长地方铁路北侧,属孟岗乡,原名蘧公村。传为春秋卫国大夫蘧伯玉故里,故名。有清嘉庆十八年(1813)“蘧公故里’碑石。”

2003年,孟宪斌出版的《孔子周游列国志·有关列国人物的文化遗址》载:“长垣县城东南五公里伯玉村。村中旧有伯玉祠和碑碣。东汉班昭到此拜谒蘧伯玉墓后,曾在其《东征赋》中写道:“到长垣之境界兮,察农野之居民。睹蒲城之邱墟兮,生荆棘之榛榛......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尚其丘坟。惟令德为不朽兮,身既没而名存。’因为这里是蘧伯玉的故里,南北朝时,曾名蘧伯乡,清时又名蘧公里的蘧公村。”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顾颉刚先生在《春秋地名考· 蘧》考证曰:“《四书辨证·路史·国名纪》:蘧伯玉,先国据此。则蘧是以国为氏者。”

历史典籍斑斑可考,伯玉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伯玉村就是历史上的蘧挐、蘧伯玉岗、蘧伯乡、蘧亭、蘧公里、蘧公村,这里既是蘧伯玉故里,蘧氏发源地,也是蘧国之都。

从明长垣县曾七次修志。那么,长垣地方志对伯玉村的历史流变是如何记载的呢?

@?

明代《长垣嘉靖志·村店》:长垣县共村店二百一十九个。蘧公乡伯玉里,亦有伯玉村。这是史籍上第一次出现“伯玉村”这个地名。

@《万历志》?

清代《长垣嘉庆志·古迹·蘧伯乡》载:“《水经注》:陈留风俗传曰:长垣县有蘧伯乡,一曰新乡,有蘧亭、伯玉祠、伯玉冢。《一统志》:在长垣县东。《畿辅通志》同”【案】县东有蘧公里蘧公村”

清代《长垣嘉庆志·里甲》载:长垣编户六十一里,分五路,曰东路、东南路、南路、西路、北路。其中,东路分十五里。“蘧公里(在)城东五里。蘧公村距城十里。”

  南路分九里,其中“迁蘧公里(在)城南八里,有邵家寨即蘧公集。”


《民国长垣志》载:长垣全境原分61里。清光绪末年划分7区。民国23年改分3区。31年复增为7区、3镇、48乡,凡4街867村。王楼乡辖17村,有伯玉村。

研读史籍,考察遗迹,我们会发现,远古,这里是蘧国之都;春秋时期是诸侯会盟的蘧挐;汉代以前这里有蘧伯玉之坟冢,蘧氏在此集聚,称蘧伯乡、蘧亭;晋代北魏时期叫蘧伯玉岗;明代曰蘧公乡伯玉里、伯玉村;清代叫蘧公里、蘧公村;民国时期再次改称伯玉村。

伯玉村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明代《长垣嘉靖志》。那么,在民国初年,蘧公村为何又一次复改为“伯玉村”呢?民国初年蘧公里、蘧公村并存。后来,蘧公村划归王楼乡管辖。蘧公村人蔡笃棐出任王楼乡乡长之时,他认为蘧公里、蘧公村称谓相近的地名易于造成混淆,于是,他就把蘧公村改回旧称“伯玉村”。之后“里”这一级行政组织被撤销,蘧公里遂从行政地名中消失。伯玉村名沿用至今。

长垣是一片历史文化厚重又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土地。这里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围魏救赵中桂陵之战的古战场,那时的长垣岗丘连绵,河渠纵横。明代《长垣县万历志·山川》载:“垣四野平旷,无高山、大川,然太行发脉西北,故境多岗峦。”今天,这片土地岗丘鲜见。然而,她依旧散发着厚重文化的魅力。蘧公故里,君子之乡的美誉名扬四海。 

2015年,清朝末年伯玉村人蔡仕俊创办的“京都老蔡记”入选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伯玉村蘧伯玉祠石刻被省政府命名为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伯玉村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传统文化古村落。

伯玉村承载着久远的历史记忆,有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伯玉人也注定会继承发扬君子文化之传统。

蘧公里,远古文明之国都。伯玉村,未来魅力之乐土也!

 

蘧公故里人蔡云川

2021、7、21

 


版权:蘧伯玉后裔宗亲会 电话:029-86790888备案许可证:陕ICP备17014801号-2技术支持:西安凤巢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