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86790888
新闻资讯

蘧子故里蘧村

发布时间:2023/10/28 浏览量:3126

作者::李稳站立

   公元前629年卫成公带领卫国臣民离开楚丘到帝丘及周边生活,随迁的蘧氏家族安居一地成蘧村。公元前585年农历八月初二日蘧村蘧无咎家诞生一子取名蘧瑗,字伯玉,世称蘧子。这是今濮阳县老渠村集人2500多年来一直的历史口头传承和文字记载综合表述,老渠村集周边的村民也同样流传这个传说,这是蘧村其一存在的最早说法。蘧瑗伯玉生于蘧村,刚出生的时代,姓蘧的人于蘧村得子,人却污说是渠村生子,岂不荒唐?

  蘧瑗长大成才后看到蘧村地理位置较好,交通便利。为家乡造福,就协调原安丘地村(春秋时村原名未详,安丘村名成于宋朝)村民,借用此地会成就了蘧村集。蘧伯玉去世后,蘧村村民为感激纪念蘧伯玉,就把八月初二出生日和农历二月十九日去世日定成大集会。每年这两天,全国就有许多人慕名而来热闹非凡,由此特殊两日纪念大会绝非虚构,这是蘧村名字存在其二之说。

卫大夫蘧伯玉生性耿直善良,为卫灵公夫人南子和佞人弥子瑕所不容,被罢官免职。后经史鱼尸谏,蘧瑗复出相位,安排官差回老家蘧村查访蘧氏家族状况。蘧姓人担心灭门,就谎称姓陈,惟有一衣衫褴褛者自称姓蘧,官人带走后锦衣大轿送回。原姓蘧人方知蘧伯玉化险为夷,直说姓蘧,但官府已经登记造册姓陈,后陈氏人东移几百米生活成陈寨村(陈家寨村),一直延续至今姓陈。中国人最忌讳的是辱骂祖宗,如果没有一代代长辈传承这些事实,陈寨村民谁愿意承认有这个家族史根源任务?蘧村集和其它村人谁敢虚构传说侮辱别人家族历史?这是有关蘧村其三存留传说。(生命第一,种种原因,全国蘧子后裔现在纯蘧姓有一部分,其他改为璩、琚、渠、曲、瞿、方、陈等姓氏遍布全国)

  孔子定居卫国十年,大部分时间粗略九年是在蘧伯玉家中度过,蘧子孔子相互学习探讨帮扶。兴办学堂广收门徒,成就了儒家文化。孔子妻子亓官氏去世,孔子未能回家乡奔丧,就和蘧伯玉八拜之交,在蘧府设置灵堂一众师徒祭奠孔妻。于是蘧村南地有了亓官氏仪坟,蘧伯玉看好仪坟旁风水宝地,去世后有了蘧子墓。这是有关蘧村延续其四传说。

  三国曹魏时,《三国志.魏志》记载了魏武帝曹操庶子曹衮任职濮阳令立嘱死后要葬于蘧子墓旁,不是渠子墓。“昔卫大夫蘧瑗葬濮阳,吾望其墓,常想其遗风,愿托贤灵,以弊发齿,营吾兆域,必往从之”。而蘧子墓就在蘧村,这是其五有蘧村存在的佐证。

  蘧子墓俗名青冢,王培勤先生主编的《濮阳地名》一书中记载和“文化龙乡”地名史话 (三)渠村:介绍“青庄”:“相传明洪武年间,有七户居民迁居此地青冢旁后成村,取名青庄。”这证明蘧子墓青冢明朝以前就存在,而蘧子墓葬在蘧村南郊,这是蘧村存在的证据其六

  河南博爱县柏山籍的蘧子后裔璩克明家谱明确地记载了先祖蘧子墓就在东明北十八里谷堆,有坟墓和庐舍,其十八里谷堆位置正是蘧村。今年4月1日来自全国蘧子后裔宗亲代表近30人齐聚蘧村蘧子墓前祭奠了先祖,包括了璩克明先生本人。这是吻合蘧村存在观点其七

  明太祖朱元璋诛杀开国元勋后,元帅徐达麾下的大将毛全担心被害,举家迁到滑县太和居住经商。因看好蘧村集的繁华,又定居到了蘧村邻村王芟河村经商,几代人做过蘧村集会首。定居于上海的毛全后裔毛汉章乡贤亲自回应此事,有关蘧村蘧伯玉的故事多有流传,明代就是蘧村二字,这是其八

  如此众多存在性的证明蘧村,都是在清朝建立以前的立足源头。

  世人多怀疑否定传说真实性,过去旧社会,大多不识字,即使识文断字,父亲爷爷每天做的事情也不会时刻记录。个别在家谱记录了,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也会毁坏。在某些程度上口头传承甚至比文字尤其官方还真实。

  有人说明朝《开州志》里没有蘧村说法。请看在明嘉靖版的《开州志》“里甲”一章上记:“里凡九十有三,旧六十四里。成化十八年(1482年)增一百二十五。弘治四年(1491年)割分东明二十四,实辖凡八十九,后增四里”。又载:“进思乡隶里有四:子岸、李村、义井、环城、庆祖、黄丘、大郭、韩村、安丘、吕丘、司马、海通、新城、新安、杨村、习城、白丘  以上见旧志,内西台寺七里入东明。通安、子安二、李村二、义井二、庆祖二、韩村二、安丘二、吕丘二、司马二以上俱近增。”小于蘧村影响力的韩村和安丘位于开州地界南端却被明嘉靖版《开州志》记载,而其实地形上最南端的是蘧村、闵城(损城)公西集却没载入,因为那时是属于东明县管辖了。

  蘧村从蘧氏成就村名到蘧瑗诞生,然后持续到到康熙年间孙棨修改《开州志》前一直叫蘧村,清康熙版《开州志》以前没看到任何文字记载“渠村”字样。

“  孙棨,浙江嘉善县人,举人,康熙六年(1667年),来任知州。《开州志》明代有三修,入清则未有书。孙棨任职七年间,屡奉宪檄修志,乃询旧闻,参时政,考得失,手自编定。”

  金章宗时的黄河已经过渠村,河水泛滥多次淹没蘧村和蘧子墓,水渠纵横。“渠”,为治理水患河道,水渠已经成为常态。请注意“孙棨……乃询旧闻,参时政”。在询问旧闻基础上,孙棨繤的《开州志》出现了“渠村”管辖十村,包括南户庄、陈家寨(今陈寨村)等。李符清《修复先贤蘧子墓记》亲自去蘧村义举,“蘧村庄人捐资,以若干崇其墓,并建亭殿庑门如制,以若干建祠于瑕邱。春秋祭祀,以州判官就近主之。余并为是庄免其杂役,惟大役如旧,亦劝善之意云尔”。李符清为蘧子撰写了多篇文字,剖析抨击外地非蘧伯玉故里,孙棨相比清嘉庆年间开州知府李符清,谁的作为更让人信服?击节叫好?孙棨版的《开州志》仅仅留下一个“渠村”和“渠村集”两“渠”字,孙棨修繤的其它地方康熙县志上却有了蘧瑗的详细介绍,康熙版《开州志》上却只字不提蘧伯玉事迹。

  李符清在“蘧伯玉墓”一文中写到“在州城南五十里处蘧村。相近有台,名超然台,俗名八里堌堆,为伯玉游处。卫国多君子,知非独莫攀。学成惟寡过,修德似为山。千载蘧村路,高坟落照间。超然台自古,十仞仰贤关”。发自肺腑地大赞特赞蘧子和中山王曹衮何尝不是志同道合同敬先贤?

李符清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在《开州志》中特意写下了《修复先贤蘧子墓记》,敢做敢当,方为人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做为广东合浦的一个外地的封建官员,学者、任职开州知府,他绝不会不顾及自己的名誉死后遭人议论而存下私心胡乱篡改那么多。

清嘉庆版《开州志》非李符清一人独断专行,而是沈乐善繤,李符清修书,出现了“渠村”和“蘧村”二名并存的现象,这是为了证明纠正了孙棨写“渠村”的过程。到了光绪年间朝廷安排新的官员祁德昌繤、陈兆麟修同样本着对历史真相负责的态度,再度考证,彻底以蘧村全面公示。光绪版《开州志》完全是蘧村,消失了渠村字样,正是这些有担当人的努力考证校正了孙棨的“渠村”二字误导。清嘉庆年到清光绪年大约100年,祁德昌、陈兆麟为何依然坚定地支持嘉庆版《开州志》?严格的审查制度,清嘉庆年到清光绪年的百年编撰历史,那是很多人组成的团队审查有关蘧伯玉蘧村这些大量的文字出现的。

  而现在有人仅仅发现了康熙版《开州志》出现开始出现了渠村和“渠村集”这2个“渠”字,就大书特书,全盘否定李符清一人,一个人!这无疑等于是间接性地彻底抹灭蘧伯玉故里就是濮阳的蘧村事实。

  本来蘧氏后裔也有渠姓存在,无论孙棨出于什么原因在康熙版《开州志》忽然出现了“渠村”二字,是在询旧闻时不清晰村名为蘧村?还是因为当地已经出现了相当多河渠,以讹传讹蘧村写成了渠村?我们不能妄自揣测孙棨是否有恶意,因为我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有心的读者可以搜索下“文化龙乡”地名史话(三)渠村:介绍“南湖”村名:“相传明洪武年间,翟、齐、何三姓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因土质盐碱,年年欠收,生活无保障,故名“南户”。清初改为南湖。”“文化龙乡”这个平台文稿原封不动地选用了《濮阳地名》文章,《濮阳地名》作者为任职濮阳而是滑县籍的王培勤先生,他犯了没有调查准确的错误。如果不信,任何人都可去南湖村调查。南湖村是“祁”姓,而非“齐”姓。

  我在南湖外公祁广明家长大求学,这“祁”姓的基本事实不会错的!马庄有初中同学为“齐”姓,南湖村大量是“祁”姓,是晋国贤大夫祁奚的“祁”,这是铁证的事实。蘧伯玉避难晋国好友木门之高家,日常讨论崇拜的前辈当属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大贤祁奚。《濮阳地名》一书没做仔细的查验“祁”姓的真实性,牢牢地定稿。虽然经过多少人把关审查仍然没发现错误却出版了,多年来濮阳却没人去更正南湖村的《濮阳地名》“齐”姓为“祁”姓,反而“文化龙乡”不假思索地照搬至今,以讹传讹。

  李符清、沈乐善、祁德昌、陈兆麟等等这些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却勇敢地纠正了前辈孙棨,防止长期误导后辈以讹传讹,坚定地拥护濮阳蘧村卫国贤大夫蘧伯玉从苍茫历史中走了出来为后人敬仰……

  今老蘧村集土生土长的名誉书记房石海,他小时候在黄河边游玩洗澡,看到过黄河小闸上是“蘧村小闸”字样。3月间一次村委会解说蘧伯玉故里事情上,一位近80岁的李保言老村长老党员,以将近半个世纪的党性证实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蘧村小闸”四字留存。

  自从李符清恢复了蘧村为蘧伯玉故里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设,却遭遇了简化字运动。加上黄河滩区兴修水利建设蘧村一地为“百渠之首”,蘧村又被改成了渠村。纵然有蘧姓也有改为渠姓一说,渠村一名沿用至今为研究蘧伯玉故里之地和君子文化造成了太多的障碍困难。

  在习主席强调挖掘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力的今天,一个个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官员、知识分子,不畏质疑,不惧丢官,呕心沥血为中华民族丰富了先贤蘧伯玉君子文化,做为现代的任性敲键盘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对他们心存感激和尊敬?请不要盲目地怀疑歪曲李符清他们的真知灼见!

  一个蘧村演变,经历了许许多多历史故事,也考量了人心。再度由渠村恢复蘧村,保存古老的千载村落,呵护历史文化,完全是有必要的。4月1日举办的蘧伯玉文化学术交流会圆满结束,会议一致达成了蘧村做为先贤蘧子蘧伯玉故里,君子之乡(儒家文化)源头和发祥地,它的魅力将会越来越灿烂,弘扬君子文化任重道远。

                                                     2023年4月7日写于濮阳                                                              2023年4月12日修改于杭州

版权:蘧伯玉后裔宗亲会 电话:029-86790888备案许可证:陕ICP备17014801号-2技术支持:西安凤巢网络